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炎和肝硬化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肝病,两者的发生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且发展的最后阶段就是肝衰竭。我国每年死于肝衰竭的患者可达30万,病死率高达50%。
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手段有药物干预、人工肝以及肝移植等。但这些传统方法甚至一些新疗法和新技术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肝移植是公认的治疗肝衰竭很有效的方法,但供体紧缺、移植后免疫排斥及高额费用限制其广泛应用;人工肝只能暂时性替代肝脏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的深入研究,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干细胞具有强大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免疫调节作用及靶向治疗功能,能够促进肝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是治疗肝衰竭比较理想的选择,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为广大肝衰竭患者带来了希望。
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减轻肝硬化患者炎症和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显著,又因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弱表面抗原性、免疫原性低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到肝病的治疗研究中。
今年7月,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发现一种名为肝胆混合祖细胞(HHyP)的新型细胞,这一细胞能够在不需要移植的情况下再生肝脏组织,治疗肝功能衰竭。
这一发现为人肝脏祖细胞表型提供了准确的模板,有助于促进对人类肝脏的发育和疾病的理解。同时,也为研究肝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当然不止是国外,中国科学家在肝病治疗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通过两步谱系重编程策略,将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人功能成熟细胞,并在体外实现大规模制备。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3日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这一研究发现为人肝细胞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在药物研发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两步法策略也有望通过谱系重编程产生其他成熟的人类细胞类型,具有广泛的药物发现和肝脏疾病建模应用潜力。
9月份,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洪海博士与南方医科大学学者合作研究发现:靶向LECT2 和 Tie1信号传导可能代表了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标,而血清LECT2水平可能是筛选和诊断肝纤维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结果于9月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上。
这项研究表明,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的LECT2水平,就可能实现对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并将其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靶标,从而使无创性诊断成为可能。
随着对干细胞的进一步了解及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以其多能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等多种特性,在肝病治疗上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干预肝衰竭的新途径。
诸多的研究表明,干细胞在治疗肝病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技术会更加成熟,有望造福众多肝病患者。